私募基金管理人,一直强调绝对收益理念。
百亿量化私募阵营,灵均投资可谓独树一帜,引入了“相对收益+”管理理念,并贯穿于私募内部治理架构。
更具看点的是,这家百亿量化私募董事长和首席投资官更有着一份对赌协议。
另据了解,灵均投资年内将耗资五亿元人民币,推动内部策略迭代和硬件配置。
3月21日,在朝阳永续主办的2020年度第十五届中国私募基金风云榜活动会议上,灵均投资董事长蔡枚杰独家对话华尔街见闻,谈及了百亿量化私募的管理哲学。
罕见的对赌模式
2014月6月,蔡枚杰创立灵均投资,并担任董事长。与许多由投研人士创立量化私募不同,蔡枚杰此前一直从事机构投资者服务,曾在中金公司财富管理部和销售交易部担任副总经理。
此外,蔡枚杰是百亿量化私募阵营唯一一位女性董事长,这在私募圈亦不多见。
之后,曾任职于私募投资基金巨头千禧年旗下的世坤投资的马志宇,加盟灵均投资,担任首席投资官。
蔡枚杰指出,两人之间是董事长与首席投资官的互动关系。
之所以界定关系的特点,这与灵均投资的内部治理有关。
中国本土证券私募机构,绝大多数由投研人士创建,比如“公奔私”基金经理,或者国际知名机构的“海龟”,再如多位投资人士组建的平台型机构。
因此,私募机构内部的初期治理模式围绕投研人士。绩优机构积累可持续的投资业绩后,开始发力渠道募资,并招收渠道市场人才,甚至可以晋升为合伙人并持有股份。但业内依然有很多机构的治理话语权,牢牢掌握于投研创始人手中。
蔡枚杰指出,灵均投资管理规模突破百亿元后,她作为董事长,与首席投资官制定了一份对赌协议,也就是对一家私募两位灵魂人物的竞争性考核机制。
“横向比较相同量级的百亿量化私募,灵均的业绩排名必须大于等于规模排名,前者只能领先后者一个排名位置。”
蔡枚杰透露,她本人负责管理规模排名,首席投资官负责业绩排名,二人就此进行对赌。
以自然年度排名结果比较,“赌输”的一方就要扣掉年末20%的分红奖金。
可以看出,灵均投资在强调绝对收益的私募圈,罕见地在内部治理中推行了“相对收益+”的比拼模式,且只针对两位灵魂人物。
据悉,以2020年为例,灵均投研先行与可持续的业绩在百亿量化中名列首位,但管理规模在百亿阵营中位列第三。
规模是业绩的敌人?
她进一步指出,上述对赌制度是她以企业家的思维制定出来的,投研与可持续的业绩必须位列首位,这种机制也能推动投研团队进化。
“正因为投资业绩放在首位,灵均每年管理规模扩张规划是由首席投资官制定,而不是市场负责人规划。这意味着,首席投资官根据现有团队能力和市场情况,预期基金超额收益25-30%左右,并据此去规划渠道募资的情况。总之,投研能力必须要走在规模扩张之前。”蔡枚杰如此说道。
2018年以来,中国本土量化投资赛道迅速扩容,特别是中高频交易极为火爆,并伴随着策略容量触及上限、规模是业绩的敌人等说法,私募机构“封盘”消息层出不穷。
蔡枚杰指出,“规模是业绩的敌人”的讨论过度泛化,核心问题是基金管理人斩获超额收益的能力。
她给出如下观点:如果一家量化私募年度规模目标是千亿元量级,管理人在四五百规模阶段就要提前储备团队迭代,将规模扩张与投研能力迭代进行匹配。
“量化在国内发展正处在高速成长期,所谓管理规模触及策略容量上限,本质是投研迭代没有跟上!”
蔡枚杰再次强调,灵均投资之所以设计两位灵魂人物进行对赌机制,就是要实现“投研加大投入→→→快速进化→→→超额业绩可持续→→→成为资产配置的绩优选择→→→管理规模上升”的正循环。
业绩优异并且可持续的私募管理人有“议价权”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代销渠道一直拥有绝对强势的话语权,这与海外头部对冲基金直销模式为主的格局截然不同。
蔡枚杰认为,资管新规颁布以来,整个资管业实现大洗牌,头部业绩优异并且可持续的私募管理人拥有了议价权,代销渠道和投资者都在寻找“好资产”。
她指出,市场上数十万亿的非标信托正在转型,净值化大潮中,代销机构能够承诺收益的产品越来越少,现在需要资产配置的理念,必须要有好的基金产品,并帮助投资者以资产配置的理念进行选择,而不仅仅是分散配置。
“资产配置的核心不是分散,而是精准,这需要积累诸多专业知识!”
蔡枚杰最后指出:随着中国量化私募叩开千亿规模阵营的门扉,投资团队需要找到属于各自Alpha。目前,中国的量化投资的赛道红利巨大,目前类似于美国2004年的发展阶段——量化仍属“小众”,未来中国前十名的私募中,量化策略将占有绝对数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