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4.9%,环比提升0.43%,整体高于市场预期。消费数据出现反弹。
市场认为,价格层面即使存在PPI向CPI的传导,但消费需求端承压,量的逻辑将成为消费行情的限制,因此2022年消费配置价值有限。
国泰君安策略陈显顺团队认为,双控纠偏、政策稳增长、出口韧性三因素将推动2022年就业景气回暖。无需过度担忧2022年消费需求量层面的压力。
10月消费反弹:大众消费复苏
从结构上看,限额以下消费开始呈现回升趋势。
此前,限额以上消费增幅远高于社会整体消费品零售总额,19-21两年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复合增速较社零消费总额高出两个百分点以上,但从9月开始二者差距开始有所收窄,对应K型复苏可能已经开始出现拐点,低收入人群消费有抬头迹象。
从餐饮收入和商品消费两个维度来看,餐饮收入向上修复更为迅速。
商品零售两年复合增速维持在5%-6%左右,8月触及低点后,9月起开始回升;餐饮收入复苏更为显著,当前的两年复合增速达5.0%,与商品零售的增速水平差距已抹平,总体亦恢复到正增长区间。
分行业看,前期因场景缺失和出行减少受损严重的行业同比显著反弹,10月社零数据亮点主要在于通讯器材(与苹果新品发布相关),石油及制品(出行场景恢复),化妆品及服装(双十一期间促销费)。
必需消费中,粮油、食品、烟酒等类别,下半年出现过短暂下滑,但整体受到扰动较小。烟酒饮料、粮油食品类消费两年复合增速整体维持在10%-15%左右稳定增长。
家电家具等地产链消费,在承压背景下仍具有韧性。汽车消费由于芯片短缺持续仍承压。
就业:影响因素预计明年开始逐步缓解
国泰君安团队认为,当前市场对于消费需求的担忧在于就业存在压力,到2022年,就业层面存在边际改善的动能。
总体而言,我国就业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三产业。
从就业占比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就业呈现出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迹象。1970年以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持续下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持续上升,背后隐含现象是务农人员大量进城务工。
到2012年后,制造业整体增量趋于减少,大量就业人员涌向新兴第三产业,我国经济由“增量时代”迈入“存量时代”。在此背景下,以服务业、文化旅游等行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成为了主导。
长期看,单位GDP新增就业人口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疫情时期依然保持韧性。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就业压力将得到缓解,相对可控。
国泰君安团队认为,2021年Q2-Q3的就业压力来源主要有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其中短期因素为个别地方的疫情突现,而长期因素则在于个别受监管行业受到共振。综合短期与长期的因素导致了2021Q3就业景气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长期来看,监管行业景气度下滑是经济结构转型当中所必然经历的过程,因此随着政策稳增长、稳就业的逐步落地,短期就业的负面因素将逐步缓解,而中长期因素对就业市场仍将存在一定影响,因此国泰君安证券团队预计 2022 年的就业短期负面因素缓解而长期因素仍然存在。
展望2022:就业有支撑 需求端无需担忧
国泰君安团队认为,就业有支撑,居民收入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无需过度担忧消费需求端的下滑。
随着稳价保供政策的落实,制造业景气将有所恢复,同时,2022年稳增长政策有望落地,进而缓解2021Q3当中短期因素对于就业景气的压制。
除上述短期因素缓解外,支撑2022年制造业景气度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于出口端的韧性。由于疫情背景下全球供应链出现紊乱,2020年以来我国出口表现持续超出了市场预期,在对于经济形成拉动的同时对于就业端的也形成了重要支撑。
展望2022年,在全球供应链持续恢复的背景之下,市场对于出口的预期普遍较为悲观,而基于国君宏观团队的假设,出口韧性仍存,因此对于就业产生的支撑效果也同样有望超出市场的预期。
从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收入水平上来看,整体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趋势,其中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复合增长率约在 6%-8%之间。因此,综合量与价两个维度,2022 年消费超预期存在较高可能性。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涨价之外的线索:消费柳暗花明——行业比较之消费系列五》,原文作者:国泰君安证券策略团队陈显顺、陈熙淼、彭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