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一周,
基金圈最风口浪尖的人是谁?
毫无疑问,是葛兰。
医药基金跌的肉疼,规模最大的兰兰成了很多人发泄愤怒的对象,
各种传言也接踵而至。
巨额赎回400亿引发宁德时代暴跌,已经被辟谣,
但是更凶猛的攻击其实是这一条:
“2020年上半年买了500万份自己的基金,2021年上半年清仓赎回,赚了将近一倍”
这个消息一下子戳中了基民的神经,
口诛笔伐接踵而至。
但懒猫一直觉得,对任何消息都要独立冷静的思考,
这一板子能不能打到葛兰身上,我们要客观的挖一挖。
01
在挖之前,有个很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先科普一下:
我们口头说的“基金管理人”,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指基金经理,而是基金公司,
“基金经理”才是指基金经理本人,
比如,中欧医疗健康的基金管理人就是中欧基金,而不是葛兰,
基金经理才是葛兰,
很多人搞混了这两个概念。
了解了这个知识点,我们就可以一探究竟了。
2021年2月26日,中欧基金(基金管理人)赎回了511.4万份中欧医疗健康。
这511.4万份是什么时候买的呢?
2020年2月12日~14日。
买入的背景很多人也忽略了,
那个时候正值新冠疫情开始在全球肆虐,股市遭到了全所未有的流动性危机,
为了稳定市场信心,不少基金公司纷纷自购。
小伙伴应该还记得,今年春节前市场大跌时,基金公司也集体发起了自购。
这是中欧基金的公告,出资1000万元认购中欧医疗健康,持有至少1年。
到了2021年2月,1年到期后赎回,赎回金额1797万元。
这次自购,中欧基金赚了797万元。
至于葛兰,
懒猫扒了下公告,2019年下半年以来,她持有中欧医疗健康的份额一直都是10~50万份。
从这个角度来说,葛兰并没有割基民的韭菜。
传言里还提到另一位医药大咖赵蓓。
2019年上半年,工银前沿医疗的基金经理赵蓓买了50~100万份工银前沿医疗。
2020年上半年结束时,基金经理的持有份额变成了0。
这意味着,赵蓓在持有了1年后清仓了这只基金。
然后就是2020年下半年,赵蓓又买了0~10万份工银前沿医疗,并持有至今。
但你说赵蓓有高位赎回吗?
不得而知。
当时的情况稍微有点复杂,
2020年一季度,因为疫情原因,医药股有过一波大跌。
一季度末时,工银前沿医疗的股票仓位也从88.4%降低至80.34%。
之后,医药股绝地反击,一直涨到2020年8月份。
究竟是一季度恐慌时赎回,还是二季度上涨时赎回,也不得而知。
而从工银瑞信这位管理人的角度来看,
跟中欧基金的情况比较相似,都是在疫情期间认购,比较大的区别是,卖的比中欧更早。
2020年2月份,工银瑞信发了公告,认购工银前沿医疗。
2020年2月6日~10日,一共花了1000万元,认购了446.5万份。
不过,并没有约定持有期,
半年多后的2020年9、10月份就全部赎回了(比中欧基金更早赎回),赎回金额1582万元。
在这段操作期间,工银瑞信赚了582万。
以上大约就是“基金经理高位赎回自己基金”的真相。
02
为什么大家对传言这么敏感呢?
看看这轮调整以来主要医药基金的表现就知道了,
亏损超过30%的基金不胜枚举,
曲扬和杨桢霄的亏损幅度甚至超过了50%。
仅有2只医药主题基金赚了钱,前海开源中药研究精选A、安信医药健康A,
这两只基金一个重仓中药,一个重仓低估值的医药商业,避开了主流医药股,而且规模不大,买的人少。
还有规模变动,
2020年之前,规模最大的医药主题基金也就五六十亿,
这之后,随着医药“赛道论”深入人心,医药主题基金规模迅速膨胀,已经有5只规模破百亿,后期买入的基民不少都被套牢了。
03
还有一个原因,
医药高位时,基本没有医药基金进行严格限购、大比例分红等操作,以帮助基民减少损失。
2021年12月,赵蓓管的工银前沿医疗倒是限购了,但限购金额是1万元 / 日。
2021年1月,也就是中欧基金赎回前的1个月,中欧医疗健康对代销渠道限购了,但限购金额是10万元 / 日。
而且依然可以通过直销渠道大额购买,2021年8月,才对直销渠道限购到100万元 / 日。
2021年8月份,中欧医疗健康进行过一次分红,
但分红比例不算高,每份分红0.1274元,占基金净值的(3.954)的3.2%。
反观白酒,
2021年也大跌过,
贵州茅台从最高点的2608.59元,跌到最低点的1525.5元,跌了41.5%,
惨烈程度不亚于医药。
但在行情高点附近,张坤将易方达蓝筹精选的单日申购限额降至2000元、暂停了易方达优质精选(原“易方达中小盘”)的申购,还大比例分红,减轻了基民的损失。
说到底,基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和基民同坐一条船,赚管理费的同时,也能在市场高位时提醒下风险。
能做到这一点,是谓“良心”。
比如董承非,
2021年初的时候就频频提示风险,博得了不少好感。
但这真的很难,因为涉及到择时。
众所周知,公募2000多位基金经理,擅长择时的凤毛麟角。
还以董承非为例,他去年年初提示的风险,后面并没有应验,
从年中开始,新能源迎来了一波大涨。
不管是基金经理,还是基金公司,没有谁能准确预判到每一次行情的涨与跌,
所以很少有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会在高位提示风险。
但从行业或主题基金的角度,
一旦基金规模达到一定高度,市场本身的容量有限的情况下,
能拿出魄力大规模限购,也算是一个加分项。
04
这里引申开来,
作为小散的基民,在缺乏专业判断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
土办法,可能也是最有效的办法,看估值。
大树不可能涨到天上去,估值也不可能。
比如全指医药,2020年8月份的时候,估值(PE)就接近2015年的高点。
再想想2015年6月后,医药股杀估值足足杀了3年半,
2020年8月时,就应该想到“现在买医药基金,未来几年的收益可能不会好”。
现在嘛,全指医药的估值(PE)是31.24,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值(40.02)。
PE百分位是14.42%,估值只比过去10年中14.42%的时间高。
从估值上看,似乎不是很高。
但医药的业绩也大不如前了,
市场的一致预期是今年增长2.25%,明年增长17.43%。
即使业绩预期变成现实(医药的业绩也有可能比预期低),那明年的估值也只是达到历史最低值附近。
没有景气度加持,医药基金能否“V型反转”,很难说。
所以,即使有心抄底,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另外,就是基金选择的问题。
懒猫以前分析过,
规模破百亿后,规模越大,基金越难创造高收益,
行业或主题基金的天花板比全市场选股的基金更低,
(文章传送门在这里)
要尽可能避开那些规模大的基金。
比如医药主题基金,重仓单一行业,波动大,
医药行情不好的时候很少有基金能幸免,比如这次就基本全军覆没。
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选的医药基金能逆势上涨。
本文作者:懒猫,来源:懒猫的丰收日,原文标题:《葛兰到底冤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