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曹安浔
房地产行业的阵阵冷风,不仅吹趴下了众多民营房企,也让央企背景的中国金茂,感受到了寒意。
8月30日,中国金茂发布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合同销售额699亿元,同比下降46%,仅完成年销售目标2400亿元的29.12%;前8月,中国金茂实现合同销售额969.13亿元,也仅完成年度目标的40.38%。
上半年,中国金茂营业收入约287.45亿元,微增1%,归母净利润约为25.71亿元,同比减少40%,为历年来少见。
财务方面,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金茂的剔除预收账款资产负债率为68.0%,净负债率为64.5%,现金短债比为1.51。
尽管金茂进入了绿档,但并不强健。三道红线刚出台时,金茂就踩中了两条红线,截至今年一季度,现金短债比为0.33 ,踩中一条红线。
然而,财务基本盘并不稳健的金茂,今年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举动——逆势收购。
6月10日,中国金茂及中国宏泰发展发联合公告,中国金茂以每股2.13港元私有化中国宏泰,应付的最高现金代价约为25.65亿港元。
中国宏泰2014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是一家大型产业市镇规划、开发及运营服务供应商,被称为“小华夏幸福”,其8个产业园区主要位于环京地区。其财务报表很难看,截至2021年底,中国宏泰营收为15.28亿元,同比减少36.3%;归属股东净利润为1.71亿元,同比大降79.76%。
此外,6月17日,中国金茂旗下金茂服务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以4.5亿人民币收购首置物业服务公司100%股权。
中期业绩会上,中国金茂总裁李从瑞表示:“现在我们在谈的项目也很多,有项目层面的,也有公司层面的,我们希望未来能将收并购够持续做下去”。
金茂俨然成了房地产收购的新晋白武士,之前,这个角色都是由融创等民营房企扮演的。
但在当下的房地产市场,收购产业园区并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这是需要长时间沉淀大量资金的业务,会让企业的资金链多年承压。对于财务本来就不是很稳健的金茂来说,难言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金茂,还有几家央企、国企,正在争做新周期中的白武士。
中海透露,2022 年上半年,中海在广州、上海、成都并购了相关项目的股权,并购总投入约 106.6 亿元。
不仅如此,中海还准备了“收并购基金”。2022 年 2 月,中海与中国农行签署了300 亿元意向性并购融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海董事局主席颜建国称,将抓住行业洗牌的机遇,捕捉同业并购的机遇。
手握千亿现金的华润置地,也下场了。8月31日晚间,公告显示,华润置地以33.17亿元,购买了世茂集团北京分钟寺两宗地块权益。
华润置地董事长李欣表示:“公司积极抢抓市场上优质的收并购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
过去依托向上的市场行情,融创、世茂、富力等民营房企积极收并购,扮演白武士的角色,并因此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
然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一批房企,如今成了抛售资产、回血保命的主力军。
过去一年多,行业环境已大变天,很多房企纷纷由以前的“蒙眼狂奔”,转而变为“求稳活下去”,央企地产商反而成了新的百武士。
通过收购,能让央企地产商获取大量的项目资源,持续规模扩张,但在行业已然下行的周期中,这也暗含风险。
比如前车之鉴的远洋集团,2021年7月,以40亿收购红星地产70%股权,然而消化不良,今年远洋归母净利润由盈利转为亏损。
所以说,逆势抄底并不是一本万利。银货两讫之后,最难的是如何消化收购的资产。
时移世易,曾经的并购大户,也成了被收购的对象,而过去被评过于保守的央企、国企,越来越多地站到了舞台中央,群雄逐鹿,笑看风云,房地产的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