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赛道曾是消费行业中令人艳羡的高速成长赛道,跑出了珀莱雅、贝泰妮、华熙生物等一众国货品牌。
珀莱雅上市后从原本40多亿的市值最高涨至500多亿元市值,成就了一段造富神话。
今年这一火热的现象有所转变,红利共享的美妆热潮已见转折,品牌间出现了剧烈的分化。
在8月新披露的美妆数据中,既有增速依然保持两位数,销售额仅次于欧莱雅、兰蔻的珀莱雅,也有曾经火极一时,今年却消失在排行榜上的一些国货品牌。
根据青眼情报,今年上半年,国内化妆品公司相关上市企业归母净利润为58.34亿元,同比下滑0.5%。
国内消费者失去了喊着剁手买买买的冲动,美妆企业也跟着冷静了下来。
“双抗”“红宝石”后,珀莱雅官宣“能量”新系列
见智研究曾在《中报后大涨8%!美妆变天,为何霸主总是珀莱雅》中提到过一个观点,美妆赛道的热潮,让不少头部公司赚的盆满钵满。
但考虑到增长的上限,品牌亟须找到新增长动力,比如延续成功产品的生命周期、构建更多品牌等。
珀莱雅就是个成功的例子。
当核心大单品“双抗”“红宝石”迭代热销,产品矩阵日臻成熟,珀莱雅此时又向前走了一步。
近日官宣推出更高端的“能量”系列,相关精华油、眼霜和面霜已上架淘宝官方旗舰店。
这次市场最关注的还是定价,虽然买大送小相当于变相打折,但400元以上的定价已直逼海外大牌。
珀莱雅为何此刻选择高价方向?
实际上,从“早C晚A”系列破圈开始,珀莱雅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印象已悄然转变,不再是廉价的国货“平替”,而是性价比颇高的“国货之光”。
“早C”双抗精华与“晚A”红宝石精华现已分别升级到第三代和第二代,200-300元的客单价在年轻白领和大学生群体中持续热销,让珀莱雅连年稳居国产护肤品牌销售额第一。
如果说珀莱雅此前推出的畅销组合“早C晚A”系列,是用抗衰新概念快速破开“大众圈”,抢占中国护肤品最大的中端市场,那么“能量”系列就是珀莱雅为了提升品位,抬高调性,与海外大牌在高端市场一战的筹码。
在现有市场地位已经充分稳固的珀莱雅,是需要向“高端化”突围了。
搅局中高端
“高端化”意味着“能量”系列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不再局限年轻人,而要突破护肤经验更丰富的“资深护肤人”。
这类消费群体对价格敏感度相对更低,但极致追求产品功效、使用体验,以及高端品牌带来的尊贵与满足感。
但这种品牌的调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
尽管珀莱雅在宣传中强调独家成分,与其他国货品牌区隔,但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仍缺少核心独家成分的知名度与可信度。
国际知名品牌之所以能在高端护肤市场长期占主导地位,关键在于具备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和深厚的品牌历史沉淀,让“科技成分“成为功效的代名词,如SK-II的Pitera、欧莱雅的玻色因、雅诗兰黛的二裂酵母。
雅诗兰黛的明星产品小棕瓶已经迭代到第7代,40年历史长盛不衰,依然畅销。
正是这种独家专利技术和经年累月的消费者口碑积累,赋予它们无可替代的竞争力,成就了它们在高端市场的支配地位。
根据珀莱雅在业绩会中透露,“能量”系列产品品质对标的正是1000元以上的高端产品。
目标受众主要来自平时购买600-1000元国际大品牌产品的消费者“降级消费”,仅小部分来自现有用户的消费升级。
见智研究挑选了6款高端、畅销精华产品与珀莱雅“能量”精华油作为对比。
正如珀莱雅对自己的定位,珀莱雅在600-1000元价格带上有明显的定价优势,而中高端的价格敏感性又高于超高端,预计这里将是“能量”系列抢占份额的重点区隔。
而兰蔻、修丽可、赫莲娜等超高端品牌1000元以上产品,都运用自主研发的明星成分,如烟酰胺、玻色因等公认的顶级美白抗衰成分,已形成强大的品牌溢价。这部分市场壁垒更高,很难被冲击。
(见智研究自制图)
疯狂后的冷静
珀莱雅此次推出“能量”系列,标志着其决心向这些大牌竞品看齐。
虽然在功效和品牌上还需经过市场和时间检验,但毫无疑问,这是美妆国货向高端市场迈出的重要一步。
近几年的高速增长,让头部美妆企业也已积累了充裕的现金流。
截至2023年上半年,珀莱雅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达11.11亿元。雄厚的资金实力为头部公司提供了优势,可以更多投入研发和并购,提升竞争力。
珀莱雅也逐渐认识到研发在高端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研发费用从2021年开始有了明显的跃进,根据最新披露的半年报,上半年研发费用已达9150.09万元,同比大增49.87%。
(图片来自:choice)
珀莱雅对研发的重视也再次提醒市场,美妆国货市场已不再完全依靠营销。
当消费热潮退去后,只有真金白银打磨自己,把产品本身做好才能通过时间的检验,成为几十年、甚至数百年都口碑传颂的经典品牌。
总结
美妆曾是增长迅猛的消费热点,当盲目热潮褪去,美妆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动力。
珀莱雅在畅销“双抗”“红宝石”基础上,推出更高端“能量”系列,目标中高端市场。这是国货迈向高端市场的重要一步。
但成为高端品牌,需长期持续投入。海外顶级品牌获得的成功,难以一蹴而就。
从重营销到营销研发并重,国货品牌的方向已经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