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私募纷纷“回流”。
资事堂发现,近一年以来,多家中国本土百亿私募获批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
这是监管部门降低QFII准入门槛背景下出现的新现象。
同一时期,多家海外大型量化巨头也获得QFII投资的资格。
上述未被广泛关注的动态,“默默地”驱动量化交易在A股“话语权”的上升。
关键问题是:本土私募巨头为何在北上资金通道以外,开辟一个新通道?这个玩法背后有何逻辑?
千亿私募“领头回A”
据中国证监会披露的QFII投资者名录,2020年12月一家名为幻方资本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机构获批资格,账户托管于建设银行。
实际上,该机构是千亿私募幻方量化的香港子公司。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幻方量化有两家投向二级市场的内资实体:浙江九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宁波幻方量化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备案信息中,两家机构规模均超100亿元。
此前,一家知名卖方机构统计发现,幻方量化在中国大陆的受托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人民币。
幻方量化拥有QFII资格并非孤例。
在这家私募巨头之后,保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金锝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永安国富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源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陆续获批。
上述机构的母公司均是中国内地私募,且管理规模均超百亿元。
其中,保银擅长股票多空策略,金锝与幻方一样均是股票量化机构。永安国富是宏观对冲基金,旗下也有量化策略。
海外量化巨头“紧跟”
近一年,有多家国际量化巨头也拿到QFII资格。
比如:千禧新加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这家机构的母公司是千禧年基金,这是一家华尔街对冲机构,全球有近3000名员工,旗下量化交易策略种类繁多。内地“量化三甲”之一的九坤投资创始团队,就曾就职于千禧年在华机构。
再如:简街香港有限公司,母公司是大名鼎鼎的JaneStreet,这是一家自营对冲基金,另外一个角色是全球大型做市商。该机构与许多华尔街高频交易机构不同,这家机构并不是完全技术驱动型的机构,旗下有大量量化交易员,并拥有一个称为Ocaml的编程语言。
简街资本官网有如下描述:“全球范围,我们平均每天交易超过210亿美元规模的股票,债券和ETF······积极参与全球45个国家/地区的200个交易场所。2019年所有产品的交易额超过10万亿美元。”
另有一家获批的中国香港量化机构值得关注:华乐资本有限公司(Kadensa Capital Limited)。
这家机构创始人WILLIAM LEUNG、研究总监JULIE LIM均曾在华尔街对冲机构POINT72任职。
QFII准入门槛放宽
中国本土百亿私募纷纷申请QFII,与这项制度的准入门槛降低有关。
2020年11月起,QFII投资范围大幅放宽,可依规投资新三板挂牌股票、私募投资基金、金融期货、商品期货、期权,还可参与债券回购、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
此外,还包括多个衍生品:中金所上市交易的金融期货合约;证监会批准设立的期货交易场所上市交易的商品期货合约;在国务院或证监会批准设立的交易场所上市交易的期权;外汇局允许交易的基于套期保值目的的外汇衍生品。
上述投资范围放宽之时,QFII投资额度也有重大变化。
2020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明确不再对单家投资者的投资额度进行备案和审批。
另有一个细节:上述改革内容除了扩大允许投资的证券期货品种范围,还取消了QFII投资者委托证券/期货公司不超过3家的数量限制。
另据中信证券的研究,去年QFII改革落地后,除了简化审批流程,还降低QFII对冲头寸信息披露要求,从以前每个季度的披露改为“根据监管需要,要求合格境外投资者报告”的更加灵活的模式。
量化私募的“通道选择”
业内人士透露,随着QFII准入门槛放宽,本土量化机构更倾向于通过QFII账户进行在岸交易。
简单来说,量化机构通过QFII账户将海外资金打入内地,兑换成人民币后,可以直接进行在岸投资,这与旗下在内地募资的交易账户基本一样。
与市场关注的“北上资金”不同,QFII的在岸投资品种更加丰富,而沪深港股交易有着标的限制,而且还需要汇率保证金。
除了“北上资金”,量化机构也适用券商收益互换机制,进行跨境交易。这是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北上跨境收益互换投资境内的资产标的机制。
以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为代表的机构,为内地量化机构提供此项服务,通过离岸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服务。
据业内人士透露,但收益互换也有杠杆保证金,比如某大型券商的服务中,中性策略保证金10%左右,指数增强保证金25%左右。
可以看出,“北上资金”与券商收益互换的两条通道,对量化私募均涉及一个资金占用因素,但通过QFII账户投资则不会出现。
此外,“北上资金”还有一个劣势,必须内地和香港股市同时开市才能交易,但QFII在岸投资A股则没有该限制。
这就能够理解以幻方量化为代表的机构,为何通过QFII“曲线回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