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内循环?看明白你就有了投资方向 - 市场热点 - 华西证券
logo
立即开户
  1. 华西证券
  2. 市场热点
  3. 文章详情

啥是内循环?看明白你就有了投资方向

资讯来源:华彩人生APP
华西证券官方应用,综合性金融证券交易平台。
发布时间:2020-08-19 09:25

前段时间有个大事儿,那就是内循环。

对于散户来说,弄懂这个事情的意义在哪呢?

别的先不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再也不用问“砖家”该买什么股票了。

 

不过聊这个话题前,我们得先理解一个关键问题:

 

产能过剩

 

简单来说,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就是“产能过剩”。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的危机,本质也是产能过剩。这是不是很反常识?因为大家一般觉得东西不够才会危机,生产太多怎么会危机呢?

 

为了搞懂这个小问题我们需要分清什么是“需求”,什么是“有效需求”:

 

我希望有十套豪宅,八辆超跑,五个保姆,左手私人飞机,右手豪华游艇,这叫“需求”;

但我只有一套刚需房,一辆代步车,遇到限行还需要公交地铁,要么自己带饭,要么公司楼下15块的快餐,这叫我的“有效需求”。

 

需求如此,产能也一样,看着似乎是天量的,但如果大家都买不起,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需要这些玩意,那就是产能过剩。

 

不过既然能生产出来,怎么就卖不出去呢?

 

大家看了下面这个例子就明白了。

 

假设地球是一个村,里边有资本家和一堆村民。资本家有个厂子,他雇佣村民们生产馒头、脸盆和房子等生活必需品,将来卖给村民。

 

假设这些商品价值100万,其中资本家自己拿20万,给员工们分80万。但是员工们的80万无论如何也买不完资本家生产的这100万商品,而资本家也不可能把自己的20万全花掉。因为只要商人逐利,就有一部分收益不会用来消费,对应地就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过剩”就是这么来的。

 

既然每个国家都面临过剩问题,如果把整个世界理解成一个村,最后总会有那么一刻,村里所有人的购买力也买不完商品。此时厂子可能会倒闭,工人们拿不到钱,更没法消费,然后就全球经济危机了。

 

那该咋办呢?

 

美国人想出的办法是给普通老百姓贷款,让他们借钱去消费。好处是危机被延缓了,坏处是出现了新的更大的危机,大家借钱太多还不上,就引发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按照这个逻辑往下聊,大家就能发现一个关键问题:

就算有外部市场,产能也迟早过剩;如果完全“内循环”,只能是死路一条。

中国显然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官方的原话是“经济内循环为主、双循环促进发展的新格局”。

也就是说,今后要搞双循环,外部市场不能没,但我国长期太过依赖外部市场,今后也要提升内部市场地位。

 

 

“外循环”与“内循环”

定义我们就不说了,直接上例子。

 

先说外循环的,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

 

德国一战中伤了元气,国家陷入停滞。好在美国人给了贷款,让德国工厂重新开工,生产出来的东西一部分德国人用,剩下的大部分卖到了美国。此时的德国就是典型的“外循环”经济体,生产的东西主要卖到海外。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美国那边大规模破产,没钱买德国的东西,于是德国工厂没法开工,大量工人也失业了。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希特勒上台了,他当时想出来的一个策略就是扩大军工。国家发行国债,把筹到的钱投资给军队,让军队去向企业订货,这样空闲产能就被调动起来。

 

但是国债是不可能发个没完的,而企业却是需要靠持续的订单来维持运转的,那么如何续上后面的订单呢?好说,不是已经扩军了嘛,枪在手,随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武装后的德国战争机器就可以去海外打劫,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新的“外循环”,但显然这个“外循环”是走不通的。

 

接下来我们说一个接近内循环的例子:美国。

 

美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尽可能的摆脱对外部的依赖,产能尽量自己消化,但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庞大的内部市场。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资本家逐利本性驱使下,工人工资不断被压缩,整体工资上不去,自然不敢有太多需求。

 

当时美国也指望把自己的商品卖到别的国家去,但等到全世界所有的市场都被挖掘干净了,资本主义世界天量的商品就没地方卖了。严重的过剩加上股市崩溃,便引发了史上最大规模的1929大萧条。

 

那美国是怎么应对的?

 

教材上说罗斯福搞“以工代赈”,也就是政府借钱修铁路修大坝,制造需求,吸收产能和就业,不过这远远不是罗斯福政策的全部。

罗斯福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意识到,整个社会如果想稳定运行,必须得搞出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来,把社会从之前的“金字塔”变成“橄榄球”造型。而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正是美国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0.1%的人拿走了全社会25%的财富,而90%的人只拥有16%的财富。老百姓没钱消费,可不就危机了?

 

所以在搞基建的过程中,罗斯福还大刀阔斧地拆分自由主义时代的那些工业和金融巨头,对大企业征税,向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提高工人工资。并且从他开始,美国搞了一堆法案,致力于降低贫富差距。之后,富人财富占比一路走低,美国慢慢涌现出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

 

不过单纯的分配并不能解决问题,还要把蛋糕持续做大。在这方面,美国其实还做了一件事情。

 

进入20世纪之后,就明显出现一个问题:技术越来越复杂,难度越来越高,如果私人部门搞研发,不大可能搞出什么名堂。

 

原子能、计算机、互联网和基因工程,这些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几项关键研究,其实都是以国家的力量搞出来的,而不是市场经济的推动。

 

市场经济真正的作用在于把这些技术推向市场,通过降低成本让大家都用上。最后国家通过税收回收了投入,企业通过雇佣高收入员工拉高了社会就业率和工人收入,社会效率也得到大幅提高。

 

而美国通过这一系列操作,让自己拥有了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内外两循环。

 

我国的内循环怎么搞?

“内循环”本身是个系统性工程,复杂程度可能会超越你我的想象,短期内难以一蹴而就:

 

比如单纯提高工人工资,确实是会增加消费,但会损害我国产品的海外竞争力。

 

如果给企业减税,企业订单没增加,突然账上多了一笔钱,它会给员工涨工资吗?可能会吧,不过从历史经验来看,用它来赚钱的可能性更大,比如买房或炒股。

 

那给中产减税呢?中产又分成好几等,比如年收入50万以上的是中产,10万到20万的也是中产,不同阶层中产对减税的反应差别很大。

 

年入一百万的家庭减税后是会把多出来的钱买水果蔬菜?还是去买海外消费奢侈品?年入三十万的家庭减税后会把多出来的钱用于旅游?还是会攒着准备买下一套房?

 

如果你给低收入阶层减税,会惊喜地发现他们并没有交税,那减啥减?

那就直接发钱吧,其实这个操作我国已经在做了,“脱贫攻坚”指的就是这个,不用说我们也会继续搞下去。这就是所谓的转移。

 

其实除了形式上的循环,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内涵需要时间来沉淀,这就是现在的中国和当年当年美国的差距,具体是什么呢?

 

技术的转换。

 

这一点政府也看出来了,所以国家投资技术研发,然后转化给私企来廉价化和市场化,最后涌现出一堆公司来。

 

对此我国已经有成功经验,比如移动互联网,就是典型的一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并且成熟的“内循环”案例。

 

政府当初投资了无数的钱,把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体系搭了起来,然后一轮又一轮地涌现出了一堆互联网公司。这些互联网公司塑造了中国现在的新面貌,有大量的高薪岗位,还拉动了其他岗位,比如快递和电商从业者。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所谓内循环,短期靠转移,长期靠科技。

 

说到底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技术的突破,搞几个新的爆发点出来,像移动互联网一样,催生一大堆新公司、更多数量的高收入阶层和更大规模的中产,这或许才是决定性的操作。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已经明白未来的投资方向了吧?那就是科技,内循环的持续循环基本上少不了科技的帮助。

 

这也是我国在转型路上格外重视科技的原因。现在我国的转型并未完全成功,科技依旧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科技股或许都具备巨大的投资价值。

 


 
 
华西证券网上快速开户通道,点此可查看本通道佣金等详情。
华西证券网上快速开户通道,点此可查看本通道佣金等详情。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而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我司力求本文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 性作出任何保证,对因使用本文引发的损失不承担责任。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更多相关文章

华西证券
×
华西证券优选
微信扫描二维码 ×
华西证券优选
微信扫描二维码 ×
华西证券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