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仍就未来通胀是否会走高争执不休之际,高盛发布报告称,历史经验显示,疫情流行与高通胀并没有直接联系。
但高盛表示,考虑目前的债务水平,不能排除各国政府为削减债务而人为推高通胀。
疫情与高通胀没有直接联系
高盛表示,虽然从经济角度看,抗击新冠疫情常常被比作一场战争——在抗击“看不见的敌人”的战斗中,国家资源被征用,全球政府债务水平也大幅上升。但与实际战争事件相比,二者对通胀的影响截然不同。
通过研究历史上12次重大的战争及疫情流行事件(最早到14世纪的黑死病)。高盛发现,与战争不同,疫情大流行通常不会推高通胀,债券收益率走势也相对平稳。
研究显示,战争通常会推高通胀水平:在战争期间及期后时间段,通胀水平都会大幅攀升,战争结束一年后的通胀中位数能达到8%。
但在疫情流行后,通胀水平总体上仍然疲软:疫情流行结束后一年的通胀中值通常会降至0以下;疫情流行结束9年,通胀中值在接近0的水平上下波动。
债券收益率走势也呈类似状况:债券收益率在疫情大流行期间保持相对稳定,在疫情结束之后下降。
为什么二者影响截然不同?
高盛表示,区别背后的主因在于战争和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各不相同。
首先,战争推高了总需求,但疫情则压低了总需求。长期以来,各国政府一般会使用债务融资来满足战争相关支出(战争前和战争期间),战后重建工作资金来源也是类似方法,这导致社会经济总需求相对上升。
相比之下,疫情爆发期间,政府的支出基本上是用来填补私营部门需求缺失所造成的缺口,这对总需求和总供应之间的平衡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其次,战争往往与物质资源的广泛破坏有关,这增加了投资需求,推高了利率。与之相反,疫情流行虽然造成广泛的生命损失,但对物质资源造成的损伤微乎其微。
高通胀不是疫情流行结束后的必然结果
高盛表示,目前的研究明确显示,疫情与通胀走高及债券收益率攀升没有必然联系,但不能排除未来通胀因人为因素攀升。
目前各国的债务水平都处于非常高的状态,这使得各国政府有明确的动机将高通胀作为一种政策选项:较高的通胀将削减债务的实际价值,从而减轻各国政府因创纪录债务所带来的压力。
高盛指出,通过“推高”通胀来“削减”债务,各国政府可以在缩减债务水平的同时,避免执行税收上调、财政紧缩等不受欢迎的政策。
但相关政府政策的执行需要央行的全力配合:央行决策者需要在通胀走高之际维持低利率。高盛认为,考虑到目前全球央行的独立性,目前该政策执行的概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