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早间公布 7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均为连续第15个月维持不变。
“降息”缘何落空?
从上半年整体经济保持稳健复苏的状态来看,本次意料外的“降准”不宜往政策转向上去理解。它更大程度上还是代表着优化货币框架和银行流动性供给,以及推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出发点。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按理说降息也是客观必要的需求,为何不同步调降MLF利率和LPR利率呢?有几点我们在之前的分析中已经提过。
1、降息(其实包括降准)是全局性的货币工具,从当前整体经济基础来看,尚没有动用的必要。
2、全局性的货币工具去解决结构性的融资问题比较力不从心。通过“降息”的方法来压低综合信贷成本很可能收益的最终未必是中小企业,反而容易流入金融市场、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渠道,增加杠杆水平。
3、最后一点“降息”不似“降准”,降息会压制银行的盈利和让利的空间。其实从机构的研究来看有将6月的存款利率上限机制联系到一起来分析的,我们赞同这个思路。央行确实在政策框架内引导综合融资成本的下降。
但是对比来看,6月存款利率机制改革的结果是以1年期存款利率为不动,1年期以下存款利率上限小幅上调,1年期以上存款利率上限有所下降,成本降在中长端。
但以此来推断LPR结构性调降:调降1年期利率而5年期利率不变,这首先期限结构上就不匹配。但要是调降5年期的话,LPR直接与房贷挂钩,一来增加房地产市场压力,二来抵消了降准的让利,压缩了银行的盈利空间。
因而经济层面还没必要,中小企业又够不着,同时又压制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因此“降息”的必要则更远低于“降准”。
“降准”还会“再来”么?
如果从央行最直接的表述:“本次降准释放的一万亿的资金将用于对冲税期以及替换7月到期MLF”来看,再一次“降准”或许值得期待。主要原因是下半年3.75万亿MLF到期,四季度资金缺口会相当明显。
根据申万的测算,如果考虑央行需维持今年中性的信用环境(M2同比增长9.0%、对应社融存量同比10.7%),则在7月降准、MLF操作落地之后,仍存在两个流动性明显偏紧的月份:9月、11-12月还将再度出现较大的流动性缺口。以“中性降准”来维护货币政策“宽货币稳信用”的必要性实际上确实有所提升。
从“降准”本身来看偏宽的方向虽然没有异议。但是当前经济还是稳步复苏的态势,中性偏宽的基调还是中性,还不是宽松。而市场预期却已经将宽松、降息交易在价格之内。短期投资上来说,不宜再对宽松期望得寸进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