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科技再度冲击IPO,商业模式如何破冰? - 市场热点 - 华西证券
logo
立即开户
  1. 华西证券
  2. 市场热点
  3. 文章详情

旷视科技再度冲击IPO,商业模式如何破冰?

资讯来源:华彩人生APP
华西证券官方应用,综合性金融证券交易平台。
发布时间:2021-09-07 19:34

曾经炒遍一二级市场的计算机视觉,在前一波热潮之后,迎来了过去近2年的投资低谷期。风口过后,资本市场日渐趋于理性,AI已经进入“挤泡沫”阶段。

但由于行业高投入特性,创业企业们的烧钱速度却并未放缓,因此冲击IPO不仅是早期投资人想要的退出机制,也是整个AI行业需要继续发展必须进行的一步。

其中,AI计算机视觉领域最领先的“AI四小龙”中,除了依图科技已从科创板撤回其申请材料外,其他几家均已向IPO发起冲击。

旷视科技其实是最早有动作的一家,在港交所网站上2019年的8月25日就已经查询到旷视科技提交的聆讯资料。之后市场上曾经分别传出聆讯失败与成功的消息,旷视一直未予正式回应。直到2020年的2月,很多人注意到,港交所网站上,旷视科技的聆讯资料状态变为“已失效”。

今年3月12日,旷视科技正式转投科创板,递交了招股书。

9月2日,上交所公告称,科创板上市委定于9月9日召开审议会议,会上将审核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旷视科技)的首发事项。

旷视科技本次在科创板上市采用公开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方式发行B股股票,按照1股/1份CDR的比例进行转换,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5%,中信证券担任其主承销商。

目前,旷视科技将自己定位于“聚焦物联网场景的人工智能公司”,凭借深厚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公司以物联网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载体,通过构建完整的 AIoT 产品体系,面向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核心场景提供经验证的行业解决方案,实现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落地。

来自清华姚班的年轻人

旷视科技的成立在AI计算机视觉的四家独角兽中当属最早——2011年。

来源:招股书、华尔街见闻整理

旷视科技由三个年轻人正式创立,三位创始人是清华“姚班”毕业的印奇、唐文斌、杨沐。

旷视科技的创立源自印奇在看完科幻电影《机器人管家》之后的畅想,他决定将畅想变成实际,并将人工智能坚定为创业乃至人生奋斗的方向。

在创业初期,旷视科技的主营业务是一款基于人脸追踪的游戏《乌鸦来了》。该游戏在推出后,很快上升到苹果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榜前五名。

虽然游戏的成功给予了创始团队极大的信心,但创始团队并没有打算在游戏行业继续深耕,他们依然坚定要回到初心——人工智能。因为这三个年轻人的终极目标是要人工智能改变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的整个生活,而不只是赚快钱。为了补齐团队在硬件上的短板,印奇决定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硬件与三维感知方向的硕士学位,为旷视科技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之一的图像识别方面深耕打下基础。

当时印奇白天上课,晚上与唐文斌、杨沐进行电话会议。

2012年,在ImageNet 赛场上,基于深度学习Alexnet取得突破发展,打破了过去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领域的桎梏,让图像识别能够进入消费级市场的可能。在印奇看来,消费级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及智能家居等将马上成为现实,这都将是万亿级别的市场。

同年11月,这个团队就已经在全新的领域崭露头角,在当年创业黑马大赛年度总决赛获得冠军。在那个年代,人工智能还远远未曾普及,算法工程师毕业甚至还要面临找不到对应工作岗位而踌躇,这也造成了算法工程师的数量十分稀少。

在IT圈内,苹果走的是封闭生态,“所有的APP,都在苹果商店的生态圈子存活。”而谷歌走的是开放生态,“通过开源技术吸引更多的加盟者。”印奇选择了第二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为此,他搭建了一个“技术—产品—数据”的生态循环链,即通过搭建Face++云平台,展示公司的技术和品牌,同时,借助于平台上用户的人脸数据,进一步提升识别技术。

旷视全是技术的核心团队,直接获得了联想创投总裁贺志强和李开复的青睐。很快,资本大佬就将启动资金注入到了旷视的账户里,至于后续的资源的附加值,对于刚刚起步的旷视来说,更是弥足珍贵。

最难的是搭建云平台,因为都是前沿的东西,能够借鉴的案例不多,只能边做边看。好在三人之前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算法以及七、八项专利,剩下的就是各司其职,“印奇主攻视觉识别,唐文斌搞定图像搜索,而杨沐则负责系统架构与数据挖掘。”

经过不断努力,Face++云平台终于搞定。

不过,还未毕业,印奇便中断博士学业,回国继续创业。

2014年,蚂蚁金服的入股,对于旷视来说是一个分水岭,接入了支付宝的系统后,刷脸登录和支付的方式很快便普及开来。

2015年3月16日的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上,在发表完主旨演讲后,马云特意为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中国副总理马凯这两位贵宾,演示了蚂蚁金服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并当场刷自己的脸给嘉宾买礼物!这次红遍AI圈的刷俩,便是旷视科技(Face++)开发的。

从招股书股权架构来看,旷视科技控股股东为印奇旗下Gaga and Inch’s、唐文斌旗下Opxitan Holdings、杨沐旗下Youmu Holdings。印奇、唐文斌、杨沐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三位实际控制人通过控股股东对公司实现共同控制,占全体股东可行使表决权的70.28%。

由于采用同股不同权的架构,三人的实际持股分别为8.21%、5.9%、2.72%,合计控制旷视科技2.42亿股A类普通股,占已发行总股本的16.83%。

IPO前,Gaga and Inch’s 持股为8.21%,Opxitan Holdings持股为5.9%,Youmu Holdings持股为2.72%,AI Mind Limited 持股为5.57%,Machine Intelligence Limited 持股为6.39%;蚂蚁集团持股15.08%,Guofeng Bridge持股为11.27%;阿里旗下Taobao China持股14.33%,China Harvest Limited持股为4.89%。科威特投资局持股为1.22%。

因此,“阿里系”是旷视科技背后最大的股东,合计持股达29.41%。

来源:招股书

人工智能产业进入深水区,商业模式成为重点

计算机视觉产业链可划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基础层包括硬件支持、算法支持和数据集;技术层包括视觉技术平台、视频识别、图片识别和模式匹配;应用层包括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手机终端和智慧商业等领域的应用。

来源:招股书

过去十年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各国纷纷从战略上布局人工智能,加强顶层设计和人才培养。我国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确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人工智能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0月,人工智能写入十九大报告;17年12月,《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 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18年3月,人工智能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密集出台,行业进入发展黄金阶段。

从专利数量来看,2017年之后快速爆发。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初,算法研发能力的评判是对一家创业企业最有效的估值方法,换句话说,也就是从企业的投资转为对技术甚至是对人才的投资。

2014年年初,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亲自操刀了一宗收购案,斥资5.4亿美元,收购一家名为DeepMind的人工智能公司,也就是后来研发AlphaGo的公司。而那时,DeepMind是没有任何商业模式方面的探索的,谷歌仅仅是为了人才,就可以掏出5.4亿美元。

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进入深水区,AI投资开始遇冷。中国AI行业融资规模与投融资数量在2013-2018年整体快速增长,但2019年出现45%左右的显著下滑,2020年投融资金额恢复42.5%正增长,但距2018年颠覆时期仍有差距,投融资数量显著下降。

资本市场早期对于人工智能行业回报周期过于乐观,以及市场对当前创业型AI公司商业落地和变现模式存疑近两年资本市场遇冷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发展了这么多年,机器视觉领域的算法仍基于深度学习,没有真正的突破;另一方面,当意识到早先投下去的钱不能快速地看到商业化成果之后,创业企业开始变得急迫了。

在上周关于商汤科技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由技术本质及商业模式带来的两个行业困境:

第一个困境是,抛开技术上的衡量指标到底精不精确这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来说,人脸识别就算再牛,也只是一个模块技术。这个属性意味着,它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出现,而大多是为原先的业务做增强服务。比如在金融业务中做人脸校验加强密码属性,比如使用人脸检索功能加强安防等领域的防控效率,比如相似人脸推荐可以用来做婚介社交和整容设计。

这样的属性意味着,如果没有合适的落地赛道,人脸识别就是空中楼阁。即便找到了合适的落地赛道,人脸识别在其中的价值量占比也不够高。因为作为一项辅助技术,在真正落地的应用中,它也会成为一个成本部门,很难为用户带来实际收益。

第二个困境其实是第一个困境带来的,由于需要具体的落地场景、价值占比不够高,这项技术始终没有找到比较好的商业模式。

在这种困境中,AI四小龙也基本都开始转型了,寻找不同的落地场景。

从竞争格局来看,以收入规模计,商汤科技排第一,旷视科技排在第二位,高于依图科技与云从科技。不过依图科技自从撤回招股书之后未再出现更新。

来源:招股书、华尔街见闻整理

城市物联网贡献最多收入

虽然依靠Face++的人脸识别高精准度而成名,然而由于人脸识别的商业运用范围较窄,旷视科技已经逐步转型,开始在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上狂奔。在原创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加上IOT、公共IOT、商业IOT等三个领域的顶层设计,旷视科技开始逐步打开局面。

公司创新性的AIoT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是将AI、软件和硬件结合的软硬一体化产品体系。它包括以Brain++为核心的AI算法体系,由AIoT操作系统和行业应用构成的软件,以及由传感器模组、传感器终端与边缘设备、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组成的硬件。

来源:招股书

旷视科技目前的业务主要辐射G端和B端,打造个人、城市、供应链“最强大脑”。

其中,消费物联网与供应链物联网聚焦于B端客户。

消费物联网提供移动终端和云端SaaS两类解决方案:移动终端类主要包括设备解锁解决方案和计算摄影解决方案,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为移动智能终端提供刷脸解锁和高清摄影等功能,以固定授权费和终端出货量计算的专利费进行收费;云端SaaS类方案依靠公司研发的计算机视觉平台Face++,为客户提供云端身份验证方案,按服务调用量收费。

供应链物联网以AI赋能操作系统、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帮助企业实现工厂、仓库的智能化升级,提高供应链效率,通过硬件设备的销售和平台软件的授权获得收入。

城市物联网主要包括智慧城市和智慧建筑,其中智慧建筑仍面向B端,但智慧城市聚焦G端客户,公司推出智慧城市操作系统“盘古”和智慧建筑操作系统“昆仑”,提供综合管控、通行管理、警戒管理等可视化业务。

来源:招股书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在2018年至2020年分别实现营收8.54亿元、12.6亿元、13.91亿元。

从行业增速来看,旷视科技的三年营收增长率分别为181.19%、47.47%和10.38%,2020年增速有所放缓。

若剔除寒武纪,则同行可比公司的营收增长率分别为238.28%、74.53%和25.21%。

来源:招股书

按产品应用领域主要分为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和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其中消费欸物联网解决方案又分为云端SaaS类和移动终端类两个具体方向。

公司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该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5.4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9.15亿元,收入占比也从63.56%提升至65.82%;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主要包含平台服务与移动终端的软件授权服务,报告期内该业务发展存在一定波动,但由于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及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相应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从2018年的31.03%下降至2020年的18.47%。

来源:招股书

旷视2021年上半年营收为6.69亿元,较2020年1-6月的3.50亿元增长91.27%,主要来自于公司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的收入的快速增长。

商业模式之痛:低毛利,高销售费用

不过,除了行业增速整体放缓之外,由于商业模式问题,毛利偏低、销售费用高也是一个问题。

1、低毛利率

从数据来看,2018-2020年旷视科技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2.23%、42.55%及33.11%。

其中,仅消费物联网因为以服务及软件为主要形式所以毛利率最高,维持在81%以上;另外两项业务毛利率2020年分别为26%和5.76%。

城市物联网由于其项目属性,硬件占比大较大,毛利率仅维持26%左右;供应链物联网也为项目制,且由于2020年某客户的整仓项目延迟,导致其毛利率为-14.80%,将该业务板块的整体毛利率拉低至5.76%。

来源:招股书

2020年,旷视科技的毛利率与行业毛利率均值59.57%相比低了26个百分点。未在旷视科技的表格中披露数据的商汤科技,其2020年毛利率为70.6%。

来源:招股书

此前,华尔街见闻曾经引用某投资人的话:

全球大部分AI公司的毛利率都很低,毛利率一般都在50%-60%,而软件服务行业的毛利率在60%-80%以上。

2、销售费用率高于行业平均

AI是人才密集型行业,人才储备对于算法的质量影响深远,不同公司间的人才争夺抬升行业平均研发人员成本。因此,AI企业本身由于研发费用的影响,已经较难盈利。行业目前研发费用率均值在70%-80%之间。

来源:招股书

同时,高G业务占比不仅意味着定制化占比高、毛利率低,同时还意味着较高的销售费用率。

2018-2020年,旷视科技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4.60%、27.74%和30.54%。三项费用率合计更是每年均超过130%。

来源:招股书

全行业中,仅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的销售费用率比旷视高。值得注意的是,云从科技的商业模式同样以做to G的项目为主,政企客户占比较高。

来源:招股书

在双重叠加之下,旷视科技2018-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28亿、66亿和33亿,三年累计亏损127亿元。

来源:招股书

若去除非经常性损益,则旷视三年的扣非净亏损分别为5.65亿、12.49亿和15.47亿,三年累计亏损约为33.61亿。

旷视在招股书中预计2021年上半年,其净亏损为18.58亿元。

2021年上半年,这一亏损额预计为商汤亏损额的一半左右。

来源:招股书、华尔街见闻整理

在AI产业进入深水区之后,由于单技术同质化较为明显,商业模式几乎是唯一战场,但目前AI独角兽厂商所接定制化、私有化的项目订单较多,无法形成规模化复制优势。

从集成类项目走向标准化产品,几乎是所有传统IT企业要走的路,这似乎也成为AI独角兽们要走的路。

未来随着标准化产品的日趋成熟,旷视科技有望提升通用产品的收入占比,提升盈利能力。

AI技术在手,巨子们的商业模式探索也终将走出一条路。

 
 
华西证券网上快速开户通道,点此下载开户
华西证券网上快速开户通道,点此下载开户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而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我司力求本文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 性作出任何保证,对因使用本文引发的损失不承担责任。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更多相关文章

华西证券
×
华西证券优选
微信扫描二维码 ×
华西证券优选
微信扫描二维码 ×
华西证券优选